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七里海濕地生態退化問題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生態優先、重在保護、科學管理、永續發展”的原則,全力推進實施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著力構建“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使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京津綠肺”得到精心呵護。
七里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處具有古海岸性質的濕地之一,也是天津市“南北生態”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過去,由于受歷史遺留、生產生活等因素影響,七里海濕地功能一度退化。為了讓七里海濕地恢復往日生機,全區上下堅持問題導向,扎扎實實做好遏制退化、鞏固成果、恢復生態工作。
從2017年開始,全區各鎮、各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大力實施七里海濕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期間,對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230處違規點位全部進行了拆除整改,遷出處理了核心區及周邊全部856座墳塋,封堵了通往核心區全部34條道路。
2018年起,核心區6.84萬畝葦田水面全部實現了統一流轉,緩沖區5.56萬畝土地流轉工作也已接近尾聲,為七里海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統一管理創造了重要條件。
2019年春季,利用蘆葦尚未發芽和候鳥還未遷徒的有利時機,七里海管委會聯合相關部門對核心區原有淤積嚴重的環海深渠、骨干溝渠和支系溝渠進行了清淤疏浚,形成了相互通連的三級水體,可隨時向濕地內部補充水源。隨后,完成了七里海南站、青污渠、青龍灣故道和曾口河清淤,潮白河樂善、薊運河苗莊、還鄉河楊花橡膠壩更新改造工程,全部工程最大蓄水量可達到8000萬方,有效滿足濕地的水源需求。
本著“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原則,區相關部門在七里海濕地核心區人工輔助恢復濕地植被1.2萬畝,栽植水生植物4000畝。并對原有鳥島進行改造,營造20處大小鳥島100個和2萬多畝淺水區,供水鳥活動、覓食。此外,生態移民、濕地緩沖區、實驗區生態修復三項工程也正在穩步推進實施。
如今,七里海濕地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京津綠肺”的生態功能明顯提升,物種多樣性逐步恢復,鳥類等野生動植物明顯增多,初步顯示了蘆蕩茫茫、碧水粼粼、百鳥云集、野趣橫生的景象。
2020年,七里海及周邊遷來東方白鸛5000只左右,占全球一半以上;白琵鷺1000余只,天鵝600多只,白枕鶴、灰鶴100余只。曾經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文須雀、北長尾山雀、黑天鵝、黑嘴琵鷺等又重返七里海,人們還第一次發現中華攀雀在七里海筑巢。香蒲、荊三棱、稗草、荇菜等水生植物群落迅速恢復,初步形成連片群落。
“十四五”時期,寧河區將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永續保護好七里海濕地。堅持“一筆下來、力度一貫”的工作態勢,提高標準、持續用力,進一步保護好濕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