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集團走在轉型大發展路上之四
讓產品附加值更高
——開灤集團推進大精煤戰略側記
作者:孫璐 白文剛
2012年,開灤集團精煤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006.64萬噸,比上年增產306.61萬噸。
值得關注的是,從2008年的771.53萬噸,到2012年的2006.64萬噸,4年里,開灤集團精煤產量成倍增長、一路攀升。這些數字充分表明,作為產品升級的重要手段,精煤生產已然成為推動開灤集團轉型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回顧2012年工作不難發現,急劇變化的市場形勢、逐漸減少的自產煉焦煤資源以及部分選煤廠有限的生產能力,如同設置在跑道上的障礙欄桿,給開灤集團“大精煤”戰略的穩步推進帶來挑戰。
機器轟鳴,煤流滾滾。唐山礦業公司選煤廠內,一條條轉動的運煤皮帶、一臺臺轟響的洗選設備,好似在鳴奏“大精煤”戰略交響曲。
在選煤廠重介廠房五樓,一位技術人員指著面前一臺黃色設備對筆者說:“2012年,我們集思廣益、反復實驗,對生產設備進行了十幾項技術改造。這臺剛剛取得階段性改造成果的二段旋流器,使精煤產率提高了1.07%!”
針對精煤生產,開灤集團董事長張文學多次強調:要大力實施“大精煤”戰略,優化原料煤配比、降低配煤成本、提高精煤產率,實現增收增效。
圍繞實施“大精煤”戰略,開灤集團洗選加工部針對原煤生產過程中矸石含量高、煤質波動大等問題,積極與各二級公司和原煤生產單位結合,認真研究確定井下各煤層生產銜接和配采方案,加強選煤廠技術改造,為保障選煤廠正常生產、提高自產精煤產率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2年,在開灤集團洗選加工部的督導下,自產精煤產率提高1%,已經成為各選煤廠的自覺追求。
在唐山礦業公司,井下雜物回收筐、不合格產品處置單以及煤質檢查“三定”表等,已成為他們加強煤質管理必不可少的用品。
面對鐵路煤柱資源即將枯竭、主力工作面逐步轉移、薄煤層工作面產比增加、原煤灰分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唐山礦業公司超前預測生產工作面變化,強化煤炭生產全過程的監控管理,強化基礎管理工作,使原煤灰分比開灤集團下達的指標下降0.25個百分點,商品煤綜合A級品率比計劃指標提高6.09個百分點。
呂家坨礦業公司按照構建“集約互補、可持續發展”生產格局的要求,綜合考慮煤層賦存條件、地質構造等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優化設計,并根據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和現有綜采工作面的煤質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各煤層工作面產比,實現了不同煤層的科學配采。
在加強煤質管理的同時,全力推進各選煤廠技術改造和新廠建設工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是開灤集團推進“大精煤”戰略的又一項重要措施。
2012年11月30日,趙各莊礦業公司選煤廠申報的“雙弧翻轉振動弧形篩”技改項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提高介質回收效率、延長篩板使用壽命、年可創效200多萬元,是這項專利的亮點。
不僅僅是趙各莊礦業公司,可以說,2012年,開灤集團各選煤廠處處呈現著技術創新的火熱景象:
錢家營礦業公司通過在原煤車間安裝自動采樣機,實現定時、定點、定量采樣,不僅克服了過去人工采樣存在的弊端,還為選煤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林西礦業公司圍繞降低選煤成本下功夫,從調整設備工藝參數和加裝脫介裝置入手,對選煤廠磁選機進行技術改造。改造后,磁選機介質回收效果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范各莊礦業公司選煤廠浮選系統技術改造工程、呂家坨礦業公司選煤廠浮選精煤脫水系統技術改造工程、興隆公司新建選煤廠工程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在這一過程中,國家“863”項目———“高灰難選煤泥的高效分選設備與工藝研究”、“重介質旋流器分選效果評價及改進研究”、“選煤廠煤泥干燥—成型—調整產品結構聯合技術研究”等項目也相繼完成。
如果說,加強煤質管理、提高選煤廠技術裝備水平,是開灤集團順利實施“大精煤”戰略的重要內因,那么,實施契約化管理地方選煤廠、組織好跨礦入選和外來煤入選,則是“大精煤”戰略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
開灤集團洗選加工部副主任夏靈勇說,“契約化選煤廠是開灤集團實施‘大精煤’戰略的合作伙伴,目前已經托管的選煤廠,其產量占到開灤集團精煤總量的25%左右,為開灤集團‘大精煤’工程做出了較大貢獻。而在外來煤入選工作中,范各莊礦業公司、呂家坨礦業公司和錢家營礦業公司也尤為突出。”
有數據顯示,2012年,開灤集團商品煤A級品率達到95.58%,同比上升2.30%。其中精煤A級品率98.65%,同比上升2.94%;動力煤A級品率96.89%,同比上升3.94%,較好適應了市場要求。
“全面推進‘大精煤’戰略,優化產品結構是當前最現實、最直觀、最短時間見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決一切問題、采取一切措施,堅定不移地推行‘大精煤’戰略。”張文學的話語擲地有聲。
在加快推進開灤集團轉型發展、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任務中,“大精煤”工程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將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