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曝光了自來水管道行業“摻假管”盛行的現象。按照國家規定,自來水管道的生產材料是白色高等級聚乙烯或聚丙烯顆粒。而在水管行業,廠家在生產過程中多會摻雜“回料”。粉碎料、拉皮料、青桶料、黑料等等,回料種類五花八門。裝化工原料的塑料桶,醫院的輸液瓶、輸液管等醫療垃圾……這些有毒原料只經過簡單清洗和粉碎就被送到回料廠,最終生產成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自來水管道。
自來水管埋在地底下,一旦安裝就很難檢測,一般自來水水管的使用壽命是50年,劣質水管將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很難被察覺。在這種背景下,職能部門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行的監測機制下,一些摻雜使假的企業要拿到合格證也并不難。只要肯送禮,基本就能拿到合格證。
我國每年的塑料管道產量達到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而塑管行業的產能卻達到了2500萬噸,而且每年還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產能過剩并存,再加上進入門檻低等原因,行業競爭非常激烈。
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水管摻雜使假已成為行業公開秘密。然而,每條管道連著千家萬戶,管住這些管道,關系著人們的健康安全。摻雜使假的風氣不制止,百姓的健康安全就無法保障。是時候,該相關部門出手了!